最新研究 | SARS-CoV-2 mRNA疫苗ARCoV 在中国成人中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
《柳叶刀-微生物》(The Lancet Microbe)近日发表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的研究,旨在初步评估一种编码SARS-CoV-2棘突蛋白受体结合域(RBD)的mRNA疫苗——ARCoV的安全性、耐受性和免疫原性。I期试验显示,五种剂量的ARCoV均安全且耐受良好。可接受的安全性以及可诱导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,支持进一步开展ARCoV的大规模临床试验。
背景
为了遏制由SARS-CoV-2感染引起的COVID-19大流行,亟需研发出安全且有效的疫苗。本研究旨在初步评估一种编码SARS-CoV-2棘突蛋白受体结合域(RBD)的mRNA疫苗——ARCoV的安全性、耐受性和免疫原性。
方法
这项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树兰医院开展的ARCoV单中心、双盲、随机、安慰剂对照、剂量递增Ⅰ期试验,招募了18-59岁、SARS-CoV-2阴性的健康成人,采取随机区组设计,进行肌肉注射疫苗或安慰剂。疫苗剂量分别为5μg、10μg、15μg、20μg和25μg。每个区组的前6名受试者为哨兵(sentinels),与其余18名受试者一起按5:1的比例随机分至六个试验组。在第一区组哨兵接种最低剂量疫苗满4天、安全性分析得以确认后,同一剂量组其余18名受试者继续入组,第二区组的哨兵接受首剂接种。各试验组均接种两剂,间隔28天。所有受试者、研究者和实验室人员均不知道干预分配方案。体液反应通过检测抗SARS-CoV-2 RBD IgG和中和抗体来进行评估,前者采用标准化ELISA方法,后者通过SARS-CoV-2假病毒和真病毒中和试验来检测。利用酶联免疫斑点法(ELISpot)评估SARS-CoV-2 RBD特异性T细胞反应,包括IFN-γ和IL-2的分泌。主要安全性终点指标为每剂接种后60分钟内,以及第7、14和28天的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。次要安全性终点指标为每剂接种后第1、4、7和28天实验室检测发现的异常变化。关于免疫原性,次要终点指标为体液免疫反应:即基线、首剂接种后第28天、第二剂接种后第7、15和28天,SARS-CoV-2真病毒中和抗体、假病毒中和抗体和RBD特异性IgG的滴度。探索性终点指标是首剂接种后第7天以及第二剂接种后第7天和15天的SARS-CoV-2特异性T细胞反应。该试验已在www.chictr.org.cn上注册(ChiCTR2000039212)。
结果
2020年10月30日至12月2日,我们对230人进行了筛查,120名符合条件者随机接种了五种剂量的ARCoV或安慰剂(每组20人)。所有受试者完成了首剂接种,118人完成了第二剂接种。接种后56天内未报告严重不良事件,大多数不良事件为轻度或中度。发热是最常见的全身不良反应(5μg组20例中有1例[5%],10μg组20例中有13例[65%],15μg组20例中有17例[85%],20μg组20例中有19例[95%],25μg组16例中有16例[100%];p<0.0001)。3级全身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:5μg组20例中无一例(0%),10μg组20例中有3例(15%),15μg组20例中有6例(30%),20μg组20例中有7例(35%),25μg组16例中有5例(31%),安慰剂组20例中无一例(0%)(p=0.0013)。正如预期,所有组别的大多数发热在接种后的前两天都得到了缓解。接种首剂或第二剂ARCoV后,征集性全身不良事件(solicited systemic adverse events)的发生率相似。体液免疫反应,包括抗RBD IgG和中和抗体,在第二剂接种后7天显著增加,并在之后的14至28天达到峰值。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全程接种后7至14天达到峰值。15μg诱导的中和抗体滴度最高,比COVID-19恢复期患者抗体滴度高出约2倍。
解释
五种剂量的ARCoV均安全且耐受良好。可接受的安全性以及可诱导较强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,都支持进一步开展ARCoV的大规模临床试验。END
Funding
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ject of China,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hina,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hina, and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.
*中文翻译仅供参考,一切以英文原文为准
推荐阅读
点击阅读原文,查看更多内容